川船为何说抓紧时间的重要性? 2025年11月14日上午9时,上海黄浦江畔,一艘满载、排水量超过4万吨的巨轮在五艘拖船的拖曳下缓缓驶离港口。它不是航母,也不是驱逐舰,而是中国第一艘配备电磁弹射系统的两栖攻击舰——川舰。首次航行试验,标志着中国海军正式进入“两栖舰艇也能弹射起飞”的新时代。四川舰51号是076型两栖攻击舰的首舰。它拥有全通道飞行甲板、双岛设计,并且是第一个在非航母平台上纳入电磁弹射和拦阻系统的飞机,这意味着它不仅可以搭载直升机和气垫登陆艇,还可以弹射歼35隐形战斗机、攻击11隐形无人机甚至KJ-600预警机。它不仅仅是技术突破,更是范式之战的重构。传统两栖攻击舰的主要任务是投送兵力,其飞行能力长期以来受到垂直起降模式的限制。以F-35B为例,为了实现垂直起飞,必须大幅减少燃油和弹药。作战半径不足800公里,而且由于甲板温度高、气体冲刷等问题,型号的使用频率也受到限制。川舰的电磁弹射系统允许以“满油满弹”为基础的固定翼飞机,单日可发射100余种,效率提高3至5倍。这不是改进,这是颠覆。更重要的是,电磁弹射让大型无人机成为主力。没有攻11等攻击机的飞机可以继续从川舰上弹射,形成“蜂群”,深入敌方防空网执行侦察、压制和精确打击任务。它们成本低、风险低、空中持续时间长,可以用高损失换取战场主动权。同时有人战机掌控后方局势,实现“有人决策,无人冲锋”的协同作战。该模型超越了“闪电航母”概念,走向真正的智能化海战。有人问:两栖舰弹射是否“杀伤力过大”?但事实恰恰相反。在区域拒止环境下,飞机很难接近敌方海岸,但川舰可以推进到1500公里的作战半径,并作为浮动无人机航母独立行动。不仅能为登陆部队提供实时火力支援,还能扩大飞机编队外的预警和打击深度,成为空战的关键节点。系统。川舰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军舰的下水。它代表着中国海军引领突破有人与无人、飞行与登陆、进攻与防御的障碍。未来的海战将不再是舰炮和导弹之间的战斗,而是算法、平台和系统之间的战斗。当其他国家还在争论两栖舰艇是否应该配备弹射器时,中国已经用自己的行动定义了下一代海上强国的标准。真正的军事革命不是发生在实验室里,而是从深蓝色的第一次航行战斗开始。川舰下水的意义在于,在浩瀚的海洋舞台上,中国海军开始了一天的创举时间。 2024年12月27日,上海沪东中华造船厂为象征中国海军新一代两栖攻击舰的四川舰举行了隆重的下水仪式。这一历史性时刻不仅凸显了我国海上军事装备建设的惊人成就,也标志着我国海空作战能力迈上了新台阶。接下来,我们将分析四川舰的出色表现及其战略重要性,并探讨它如何在更深的蓝色海域中统治中国海军。 ▍新时代海军装备川舰的诞生,是在全球战略受众日益复杂的背景下,中国海军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增强海战能力的必然选择。作为076型两栖攻击舰的领头羊,四川舰也不例外,虽然是中国海军迄今为止建造的最大的两栖攻击舰,但也是国家战略转型的重要任务。卓越的三维着陆能力、革命性的着陆速度、创新的电磁弹射技术都预示着中国海军将进入新的作战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