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仿人机器人行业走在前列,玉树科技和致远机器人无疑是当下最受关注的两家龙头企业。现在,这两家公司已经进入冲刺榜单阶段,一场“第一批人形机器人”之争已经打响。玉树科技跑得早。 7月18日,证监会官网显示,玉树科技已启动上市咨询。 9月2日,玉树科技宣布,预计于2025年10月至12月期间提交上市申请文件。在玉树科技全力推进IPO的关键时刻,致远机器人再次收到上市消息。 10月10日,市场新闻报道称,致远机器人计划明年在香港上市,目标估值为51亿美元至64亿美元。不过,致远机器人很快否认了这一消息,称其为“假新闻”。尚威新材料,一家科技公司其投资的科创板也发布公告称,致远创新三年内没有借壳上市的计划。尽管双方多次否认“借壳名单”,但市场对其IPO的预期持续升温。自7月份致远拟实际控制汕尾新材以来,后者股价已累计上涨逾1100%,从8元/股暴跌至132元/股的高位。上市过程中,致远机器人率先于7月9日宣布拟收购汕尾新材;紧随其后的是玉树科技提起诉讼,并于7月18日提交上市辅导。不过,从明确的上市时间来看,玉树科技后来居上,率先宣布计划在四季度提交招股书。展开全文
上市冲刺还远没有结束,“第一部分”之争只是这场漫长赛跑中的一个角点。
这场比赛的背后是王星星和智慧君这两位90后创业者在人形机器人舞台上的无声较量。
与互联网时代的创业故事不同,两位创始人在公开报道中几乎从未同框,也没有言语对抗。然而,他们所带领的风格各异的公司却在产品、融资、上市节奏等方面互相追逐,在航线上已经开始了一场安静而激烈的竞争。
现在,双方的竞争已经摆到了桌面上。
今年6月,中国移动(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发布收购公告。购买套餐1为全尺寸人形机器人,购买套餐2为小型人形机器人。在中标候选人公示阶段,致远赢得了价值7800万元的一号套餐的收购;而购买套餐2的中标候选人是玉树和致远,玉树最终获得100%的股份重,价值4605万元。
两家公司虽然战略路线等方面不同,但殊途同归。 “AI+机器人”是业界的共识,双方都在逐步进入各行业的腹地。
押注软硬件融合的致远机器人,发布了四足机器人等产品;以四足机器人起家的玉树科技最近推出了一款专为机器人学习而设计的大型模型。紧接着,致远也打开了之前发布的GO-1通用大模型。
随着两家公司互动的增多,他们的竞争将变得更加直接。
01
进入2025年,玉树科技、致远机器人均进入上市前的百米冲刺阶段。
首先上手的是致远机器人。
7月9日,科创板上市公司上威新材发布公告称,致远机器人拟收购至少63.6%股权2%至66.99%的股份。交易完成后,致远恒跃将成为控股股东,致远创始人邓泰华将成为汕尾新材料的实际控制人。
此举立即引发市场对其“借壳名单”的猜测。
一方面,尚维新材尚未开展任何与体现智能领域相关的业务,这与以往通过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的智慧投资明显不同。反观当时的致远市值为150亿元,而新材新材市值则近30亿元。反向收购不可避免地引发市场猜测。
尽管双方均否认“借壳上市”,但致远在公告中仍为未来资本运作留有余地:若相关事宜需要根据上市公司实际情况实施,致远将鼓励上市公司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履行相关法定程序和信息披露信息。
至此,成立不到三年的驰远已在榜单中遥遥领先。
此前,玉树上市仅是传闻。例如,将公司名称变更为“杭州御数科技有限公司”;增加公司注册资本。
在市场欢庆致远此举、汕尾新材股价飙升之际,7月18日,证监会官网显示,玉树科技正在办理辅导上市备案。今年9月,玉树科技甚至宣布,预计将于2025年10月至2025年12月期间提交证券交易所上市申请文件。
对于致远和玉树来说,谁能夺得“人形机器人第一部”的争夺正变得越来越激烈。
在 the 融资层面,玉树科技仍处于失利状态。企查信息显示,玉数科技已获C4轮融资,累计完成13轮融资。致远共完成12轮融资,达到B4轮。
在商业化方面,玉树科技也更快。今年以来,玉树不断展现商业化实力:玉树仿人机器人出货量位居全球第一;自2020年以来,每年都保持盈利;公司年收入超过10亿元。
不过,上市的最终结果目前还不清楚。恒业资本创始合伙人江毅表示,一般来说,从提交上市申请起,至少需要三个月的时间。如果没有其他势力的介入,玉树科技想要在今年内上市,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这意味着,如果玉树科技10月至12月提交招股书按照计划,预计上市时间为2026年1月至3月。目前的情况是玉树尚未提交招股书。
蒋毅还解释说,提交招股书可以让公司进入上市审核的“轨道”。将会有很多轮的问题、测试和其他步骤。公司可能需要增加大量信息并按照监管要求进行业务或财务安排。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而致远占据“人形机器人第一部分”也不是没有可能。
蒋毅查证,致远先控制了新材,但后来莱科采取了“先控股,再逐步注入资产”的策略。 36个月窗口期过后,将进行大规模资产重组,实现曲线上市。致远通过控股上市公司在运营资金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消耗二级市场的预期溢价更快地实现所持上市公司的预期价值。
尽管胜负未定,但格局正在逐渐明朗:玉树和致远成为人形机器人赛道上距离市场最近的两个竞争对手。在这场榜单前的百米冲刺背后,两家公司的竞争悄然开始。
02
2022年,人形机器人的潮流将会到来。 10月,马斯克的人形机器人“擎天柱”跌跌撞撞地登上舞台;接下来的一个月,Openai 发布了 Chatgpt。大规模AI模型的技术迭代为仿人机器人产业提供了更多可能。
两个处于不同位置的90后几乎同时感受到了震动。
在机器人领域摸索了六年的王星星发现,自己还没有开始生产人形机器人,但很多客户已经直接下订单了。另一方面,依然专注于AI计算的君志辉在华为升腾,张婷也感受到了风向的变化,“这个趋势可以看得很清楚”。
方向明确,两人几乎同时摧毁了人形机器人竞技场。
2023年2月,有着华为“天才少年”光环的智辉君创立了智远机器人。同月,玉树科技Hanoid机器人项目也正式立项。在研发的起跑线上,双方看似处于同一起点,但王星星在机器人领域的经验却比智慧君多了六年。
虽然,两人的首次交锋是在半年后,双方发布首款人形机器人的时间也仅相隔三天。
2023年8月15日,王星星率先发布了首款通用人形机器人H1,身高180厘米。据称,这是中国第一个可以奔跑的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
联合创始人陈力坦言,这只是距离项目立项到发布还有6个月的时间,而产品“仍然存在一些未解决的问题”。但无论如何,玉树率先展示了该产品,并表示将在年底实现量产。
三天后的8月18日,智慧君如期而至,通过半小时的直播发布了驰远首款人形机器人“远征A1”,身高175厘米。智慧君并未公布量产计划。事实上,驰远直到2024年底才开始量产。
比赛从今天开始。出道后,两家公司加快了产品迭代和融资步伐,各自选择的路线也逐渐清晰。
在产品和价格上,双方都在互相追逐。
自发布首款人形机器人后,玉树于2024年5月发布了小型G1机器人,起售价降至9.9万元;几个月后,致远发布了5台机器人合一go,其中一台也很小,灵犀X1。
到2025年3月,致远领先于玉树,发布了小型灵犀x2。青春版起售价为9.8万元,略低于玉树;四个月后,玉树发布了较小尺寸的r1。价格再次下调至39900元。
在价格战中,志辉先生注定会败给王星星。王星星在人形机器人的研发上“顺应了潮流”。六年的四足机器人经验使玉树能够开发自己的组件并严格控制供应链成本。
王星星被称为“屠夫的价格”。他并不回避这个标签。他在 2024 年 8 月接受采访时表示,“我还能把价格压低,但我不想这么做”。他必须算账,“收支平衡”。
这一切竞争对手很难不看到。
致远机器人合伙人姚茂庆认为,现阶段“流通价格”没有任何意义。何赛d 9.9万元的人形机器人只具备基本的运动能力。如果不能为用户创造价值,9.9万元的付出也只能让整个行业归还给整个行业。
针锋相对的冲突不仅涉及产品定价,还涉及路线选择。
对于玉树的定位,王星星非常清楚。他并不认为玉树被定义为一家“硬件”公司,并直言kumPanya“相当不愿意”投资AI“因为它真的很贵”。
正因为如此,王星星表示,他并不关心那些“有软件和大型模型背景,但还没有真正的产品”的精英初创公司拿出的高额融资成本。
这句话很难不让人想起以大型AI模型为核心、融资速度快的致远公司。从2024年8月第一台人形机器人发布后,到次年9月,致远完成了五轮融资额突破6亿元。
“对于机器人公司来说,如果你不做大模型,那么你就是一个没有未来的机器人。”几个月后,姚茂清不停地说。此时,致远只发布了通用体现基础模型“致远启元”。姚茂清认为,没有智慧,能做的事情是有限的,“所以我们投入了很多”。
一方表现克制,另一方大力投入,双方立场明确。
路线的差异在专利布局上也很明显。企查信息显示,根据公开的专利信息,外观设计占玉树专利的36%,而致远专利仅占8%。后者更关注数据和模型。
注:上为玉树,下为致远
王星星的选择源于他对商业化的清醒认识。从四足机器人开始,他的研发逻辑就围绕着成本和可靠性。今天,玉树的年花l 收入已达10亿元,从2020年开始连续多年盈利,是人形机器人领域为数不多的能够产生自血的企业之一。
玉树人形机器人最早将于2023年底实现量产。2024年,玉树四足机器人销量占比将达到65%,人形机器人将占比30%。不到两年的时间,人形机器人已成为玉树的第二支柱。
相比于玉树,致远的量产速度稍慢一些。直到去年年底,才实现了首批千台量产。 “致远机器人今年将出货数千台。”邓太华说。驰源预计明年量产数千台,未来三年实现扩产10万台。
随着商业化进程的加快,竞争不可避免。作为工业场景中的领头羊,目前的仿人机器人市场主要集中在展会上n 礼堂、教育、科研等
蛋糕数量有限,比赛正在进行中。今年6月,在中国移动(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举行的招标中,致远获得了7800万元的仿人机器人订单;玉树接到订单4605万元。
03
双方逐渐互相“攻击”。
强调硬件的王星星开始多次谈到“AI”的重要性。
据“AI大模型工厂”报道,在今年8月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上,王星星表示,玉树科技正在研发通用型机器人大模型。去年这个时候,王星星在接受采访时承认,玉树在人工智能投资上“相当克制”。
这种变化来自于王星星对行业的判断。
王星星认为,人形机器人的硬件已经足够了,真正阻碍产业发展的是大规模模型技术。他甚至后悔自己“他表示,未来两到五年,智能机器人技术的重点之一将是端到端的体现AI模型。
行动如下。 9月15日,三书科技向全球开发者全面开放其自主研发的“世界模型-动作”(WMA)架构Unifolm-WMA-0。就在几天后,致远机器人也宣布GO-1通用体现底座大模型全面开源。
仿人机器人公司自行打造大型机器人模型已成为一种趋势。
今年2月,美国人形机器人公司Figure从OpenAi“分家”,发布了完全自主研发的端到端机器人VLA(视觉-语言-动作)通用大模型Helix。其创始人表示,“要真正解决体现智能的问题,必须建立端到端的人工智能模型,并着眼于特定硬件的适配。”
这也成为行业共识:要真正解决问题要实现具身智能,必须建立机器人特有的人工智能模型。
战场变宽,道路交叉。
在人形机器人赛道上,致远选择了一条更为艰难的道路:软硬件一体化。它以“AI+大模型”获得市场认可,目前正在硬件上发力。
今年7月,智远在官网推出了D1 Ultra四足机器人,定位教育场景。致远进入了玉树科技占据世界近70%面积的有利腹地:四足机器人。
从一般人形机器人起步,致远现已形成远征、灵犀、精灵三大系列,涵盖全尺寸、小型人形和四足机器人。
这正是智慧君的打法:高举高打,大公司,全面的打法。邓太华毫不掩饰:“在体现智能领域,我们始终充满投入。”
另一方面,玉树,以四足机器人为核心,将产品线拓展至全尺寸和小型人形机器人,今年重点研发通用大型机器人模型。
双方业务线的交集越来越多。随着蛋糕越来越大,他们的对抗也会变得更加直接。
然而,人形机器人的漫长马拉松已经开始。该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商业化仍是一个挑战。一个难题。业界的共识是,一切仍然受到大型具体模型的能力和训练数据缺乏的限制。
“这是我们的目标,也是社会对机器人的期望。”王星星认为,最大的技术点是让体现的AI模型更加高效。
然而,即使龙头企业已经实现量产,如何寻找更多的商业场景呢?仿人机器人何时才能真正规模化落地我?这些都是行业的问题,也是玉树和致远不可避免的问题。越来越多的玩家涌入,每个人都想分一杯羹,每个人都在寻找出口。
马拉松比赛还进行到一半,距离终点还很远。
参考:
“玉树”逆转“路”AI大型模型工厂
《专访致远姚茂庆:人形机器人走进家庭还需要近5年》钛媒体
《致远机器人姚茂庆:没有大型模型,机器人就没有未来》界面新闻
《对话玉树王星星:那个“能让硅谷失败”的人,不想发展AI,只想造漂亮的机器人》硅谷之星
《对话玉树科技陈莉:我们的人形机器人为什么要做后空翻?》 》 机器人新时代
《对话 | 上市就像“PGO考大学”,人形机器人AI的能力
本内容为作者的独立意见d不代表虎秀立场。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授权请联系
[email protected]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